PG电子返还率高容易赢钱人物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守望者

作者:赵峻  审稿:彭亚敏  摄影 :  来源:音乐学院  编辑:徐瑶   点击数:

栗建伟,男,1978年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市,音乐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教学。从书斋到田野,从个人学习到课堂教学,他犹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守望者,默默地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领域耕耘着、守望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栗建伟秉承古圣先贤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价值导向,勤奋以治学,平实以做人,悉心以育人,积极实践着习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使命。

为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他长期深入民间进行调查,考察古代礼乐文化与当代民间音乐的文化渊源,在“文献与田野”“礼乐与俗乐”“宫廷与民间”“古代与当代”等多维度关照的研究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帮助发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事业

他积极与地方文旅局、群艺馆、各级政府、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入合作,参与到地方文化事业的创建、发展工作中。

2020年至今,他参与到咸宁市咸安区文旅局“咸宁山歌传承基地”整个创建过程,帮助撰写《咸宁市咸安区咸宁山歌传承基地工作规划》(2万字),跟随咸安区文旅局走遍咸安区3个街道、9个镇、1个乡,彻底摸清咸安区民间音乐的全部情况。他将调查搜集到的咸安山歌汇编成《咸安山歌初编》(17万字),以供咸安区文旅局推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21年,他先后帮助咸安区群众艺术馆、大幕乡政府、高桥镇政府调查、申报非遗项目,撰写咸宁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咸安山歌”“大幕高腔戏”“高桥民俗锣鼓”三个项目的申报书,均顺利通过评估。

2022年至今,他帮助高桥镇政府筹建咸宁市第一个镇级艺术馆,挨家挨户走遍高桥镇10个村100多个村湾,彻底摸清高桥镇民间音乐的全部家底。并帮助高桥镇政府撰写《高桥镇音乐志》,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他通过音乐创作来服务地方。他创作的歌曲《客到高桥来》被高桥镇人民政府采纳,成为高桥镇老百姓人人传唱的“迎客歌”,用于各种迎客、娱乐场合。

他积极加入当地文联系统各项民间音乐工作,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咸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咸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顾问等职,积极参与当地“桂花文化之乡”“嫦娥文化之乡”等地方文化名片的打造工作之中。并与咸宁市群众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展开深度合作,一起调查各县市区民间音乐,评审地方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很好地走出一条地方文化部门与高校协同合作的理想模式。

2.挖掘地方民间音乐文化

他走遍鄂南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上山下乡,走街串巷。每个星期都会下乡一次,调查观摩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先后走访400多个民间艺人,整理出50多万字的口述史资料。

为了解“通山县汉族人群中为什么有山歌会这种少见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集体歌乐社交活动”,自2011年开始,他带领同事持续跟踪调查通山县各地山歌会,现场记录山歌会进程,采访山歌会的歌师、摄影师、当地百姓,并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口述史、音乐学、文献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从时空的宏观对比和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角度,对通山山歌会的发展历史、文化渊源、仪式流程、规矩规范、腔调唱词、文本来源、花销费用、歌客结构、附属行业、代表案例、文化变迁进行调查研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通山山歌会调查报告》。2022年,《通山山歌会调查报告》获“湖北民间文艺杜鹃花奖”田野调查报告奖,该作品同时入选“2022年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这一调查研究成果,为认识、发展当地民间音乐文化做出重要指导性贡献。

2021年2月25日,栗建伟到通山县厦铺镇冷水坪村采风通山山歌传承人乐正主

他多次到咸宁市嘉鱼县调查民间乐器呜嘟,采访毕寅生、毕琴、陈名诗、刘新江、平成基等民间乐师,撰写《论嘉鱼呜嘟的两个传统》《图说嘉鱼呜嘟发展史》等文,研究嘉鱼呜嘟发展史中存在的两个传统,论述传统的形成、个人如何创造一新传统,认为新传统的确立乃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合力之结果。

他多次到咸宁市通山县、嘉鱼县、赤壁市调查叙事长歌与孝歌,采访孝歌歌师雷华英、孙良辅、戴任珍、龚建平、陈三宝等20多位孝歌从业者,撰写《从歌师“思想~行为”看咸宁叙事长歌〈天星记〉的音乐特点》一文,研究咸宁叙事长歌的音乐本体和歌师的思想认知与行为。

他多次到咸宁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调查脚盆鼓,采访雷永火、王冬桂、游哲茂等人,撰写《赤壁脚盆鼓制作工艺》《论鄂南民俗乐舞的宗族信仰与社会功能》等文,研究了脚盆鼓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宗族文化特征。

他多次到咸宁市崇阳县调查民间戏曲提琴戏,采访甘伯炼、定福生、王东平、卢剑英、庞勇等30多位民间戏曲从业者,撰写《崇阳提琴制作工艺》《崇阳“提琴”音义考辨》等文,从历史学角度找出胡琴演变轨迹及其制作工艺,并从音韵、文字中找到崇阳“提琴”命名原因。

他立足鄂南,又将视野拓展到两湖、川陕地区,从“湖广填四川”移民路线着手研究相关地区民间音乐的关系。他担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与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一起多次到湖北省各地调查民间音乐。比如他到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向坝乡调查当地民歌,撰写《从“同宗民歌”看向坝民歌〈五更月亮〉的传播路线》一文,分析向坝民歌《五更月亮》母体与变体在全国范围的传播与流变,以此研究向坝民歌在全国的传播流变,分析向坝民歌与陕西、湖北、四川、重庆、河南等地民歌的渊源关系。

他之所以如此致力于到民间挖掘、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除教学、研究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濒危性。

他在调查民间音乐时,见到太多那些重要的音乐文化因民间艺人贫、老、病、死而失传的案例。人死曲灭,人亡乐亡。这一个个触目惊心、活生生的文化失传现象,更加坚定了他深入民间抢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急迫感、使命感。

栗建伟在慕名去采访时,经常遇到很多民间乐师已经离世或因年老而无法交流、沟通的现象。对此,他深感因采访来的太晚而自责。

2021年5月,栗建伟慕名去咸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采访民间歌师晏启英时,发现其已经离世。2023年,栗建伟到咸宁市六个县市区进行汉族长篇叙事山歌专题调研,却发现通山县的成传绍、王三久、方大蓉、范智授、徐早仙、余才云及崇阳县的邓光隆等著名歌师均已离世。尤其是崇阳县白霓镇的邓光隆,是栗建伟打听到的当时唯一会唱汉族长篇创世史诗《天星记》的歌师。凡此种种,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遗憾。这些歌师的离世,一并带走他们的绝学。

2023年11月30日,栗建伟到咸宁市通城县麦市镇采访民间艺人葛新皇

有些民间艺人因年老而无法沟通,如咸安区大幕乡金鸡山村的郭扬亮(男,生于1929年4月1日),许多人说他很会唱民歌,但年老以后便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2021年6月13日,栗建伟到他家采访时,他枯瘦如柴,不能言语。见栗建伟等人进来,他呻吟几声,手脚勉强动了几下,以示回应。半年以后,郭扬亮去世。

很多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著名歌师,在栗建伟采访后不久就离开人世。这也让栗建伟搜集、拍摄到的音乐资料,成为这些老人唯一为后世遗留的传统音乐文化遗存。

2023年12月5日,栗建伟到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下岩村调研长篇叙事山歌时采访丁友光

比如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万寿村的夏大明(1947-2022)是当地有名歌师,2021年11月29日,栗建伟在采访的两个月以后,他便去世。又如咸安区汀泗桥镇星星村5组老屋肖的石长生(女,1943年生)也是当地有名的歌师,很会唱山歌,年轻时经常和同村的歌师王冬桂在山野对唱山歌。但她在晚年患上老年痴呆症,病情发作时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经常四处乱走,不认识自己儿女,经常把家里的鸡蛋和米全部拿出来做成饭,甚至到别人家里寻找自己的儿子。2023年5月9日,栗建伟到她家采访,幸运的是她神志正好清醒,能够与人交流,且能够唱出几首老山歌。

栗建伟说,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工作。这种“人死曲灭”的民间音乐文化特有的现象,更加坚定了他积极深入民间的急迫性与使命感。每次只要他打听到哪个老人会哪些民间音乐技能,便赶紧驱车前往,生怕错过。

3.积极将传统音乐文化用于教学

在民间音乐田野调查基础上,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积极将地方民间音乐、民间乐师引入高校音乐学院的专业课堂之中,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办学的教学模式。

多年来,他多次带领师生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既掌握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知识,整理研究了民间音乐文化,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他多次邀请民间歌手、相关专家走进课堂,强化了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师生之间的合作力度,突出了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

2023年11月24日,栗建伟带领、指导2020级学生董道鑫到赤壁市余家桥乡大岭村调查孝歌时采访歌师何同金

学生们都很认可、赞扬栗建伟老师的这些工作,多次向栗老师表达致敬之意。

很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经常发微信给栗建伟,除去请教、探讨学习知识之外,经常表达想继续跟他深入民间的意愿。比如2020年教师节当天,已经毕业离校的2015级学生陈健男给他发微信,说“老师,我很愿意参与到您的课题中来跟您学习。虽然不在一起,但是有需要我的地方,可以找我”。2021年元旦,该同学又说“老师,寒假您会做田野调查工作吗?如果有机会想让您带着我去学习”。

2021年7月2日,考上研究生的2016级学生周珂在向栗建伟报告喜讯的同时,也向他表达了致敬:“感谢栗老师这几年来的教育,以及在学业上的指导、帮助,师恩难忘,只不过没机会再跟您学习了,有点可惜。我觉得老师你天天做的那个工作挺好的:让民歌进校园,还有就是去采风。比我这种天天大谈文化的人,来的更实际,更有说服力。我以后要向您看齐,脚踏实地。”

2024年元旦,已经毕业离校的2019级学生陈欣怡用微信向栗老师恭祝“元旦快乐”,并表达感谢、赞扬之意:

“栗老师,元旦快乐!您大学开设的课程以及您的个人经历给我带来很多眼界和思维的启发。”

“您之前在课上提到在搜集整理民间歌曲,看您朋友圈经常去采风,我很佩服,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4.结语

从书斋到田野,从田野到课堂,从古代音乐到民间音乐,栗建伟积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栗建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守望”工作,是实践“社科专家下基层,田间地头释理论”的生动实践。